多款APP被怀疑窃听用户隐私,手机版“窃听风云”是真的吗?
据中国之声《新闻纵横》报道,手机已经成为当今人们生活中最不可分割的物品之一。 可以通过手机轻松实现通讯,购物,点菜等。 但是,您是否遇到过以下情况:一旦您说出要吃的东西,手机订购软件就会弹出建议; 当您说出要购买的商品时,手机页面会准确显示广告。 有时候,这种情况不免让人怀疑,手机真的与我们连接了吗? 还是可以“听到”我们的想法?
最近,一篇名为《隔屏有耳,记者耗时3个月测试,美团饿了么是否在‘偷听’?》文章滑动屏幕。 文章提到,通过模拟用户使用场景,对Android手机,Apple手机和Apple平板电脑上的“饥饿”和“美团外卖”进行了多轮测试。 从测试情况来看,在接下来的几分钟之内,几个小时内,相关建议的可能性高达60%-70%。 这个结果有些惊人。 移动应用程序是否可以监视用户的日常生活已成为一个问题。 那么,这到底是怎么回事? 真的是“屏幕有耳朵”吗?
手机主流APP通常没有麦克风权限 “猜心思”实为大数据用户画像功能
您或您周围的人是否遇到过这种情况? 在微信上聊天后,您会在一段时间内看到机票广告。 在现实生活中,与朋友闲聊家具而无需打字,电子商务平台上会有家具推荐吗? 在这种情况下,人们不禁会怀疑我的移动应用是否正在窃听我的谈话?
科技公司不会“笨”到用调取手机麦克风的方式来获取你我的隐私,首先,软件录音需要调取系统底层权限,但大多数主流APP是没有调用麦克风权限的。对此,知名互联网科技博主梓泉告诉记者:
“是安装的时候都会问你要长期的一个权限,只有像电话像微信这样的会长期要求一个权限,就是以后录音不需要弹出提示。绝大多数软件像是外卖,小红书,这些都是每次使用录音前都必须询问的,你可以看一下后台那个设置,就是绝大多数都是使用录音权限前必须要点允许的。”
子泉说,即使应用绕过了系统限制或用户授予了录制权限,通过录制获取用户日常信息的效率仍然很低,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,手机无法录制用户的对话并捕获用户的通话记录。 对企业有用和有用的信息更加困难。 大量安装了诸如外卖应用,小红书等软件,这是值得的。 已对大量录音进行了语义分析,没有任何商业价值:“效率太低。它太多了,废话太多了。分析价值很低,因为它们是被动信息 您可能会先说10,000个单词,并且可能对购物有一些指导,即使您说的不一定是直接指导,也可能是反向指导。目前的语言分析技术根本没有达到这一点, 是,它可以从您所说的内容和您想讨论的内容中得出。”
那么这些用户反映的“APP知道我心思”是怎么实现的呢?现在的大数据用户画像功能,让互联网公司可以轻松“猜出”你的心思,根本不用去窃听,梓泉说:“绝对有比窃听更好的方法。它是分析您现有的资源和您愿意提供的信息,包括位置,使用习惯,购买历史以及大公司之间的互动等信息。请其他人' 的数据,那么您可能不会向该APP提供信息,但是,如果您提供有关该APP的信息,则实际上是在向他们提供信息。”
记者搜索了“用户画像”,并迅速找到了从事这项业务的多家公司。 例如,一家公司声称可以迅速筛选出准确的广告人群。 它将检查该用户是否安装了诸如“汽车之家”之类的汽车。 APP,您去过某个地理位置的4S商店,去过驾校,何时去过路试,是否已经获得了驾照并找到了数百万符合条件的准确受众 要求? 能够准确交付相关的汽车广告内容。
换句话说,您的地理位置和软件使用记录已成为大数据的一部分。 您根本不需要窃听,您还可以知道您刚刚完成了驾驶执照,现在正计划购买汽车。
根据知名社交软件的广告平台,使用该软件的用户的所有行为,例如消费记录,出租车的频率,手机融资习惯,是否有抵押或汽车贷款,有多少红包 可以作为标签记录并成为大数据。 算法的一部分。 在完成用户画像后,广告主可以自由组合目标受众的特征标签,最终选择广告空间和投放时间。 下次,当满足广告客户需求的用户出现时,该算法最合适。 用户和看到广告“最想购买”的用户将自动弹出。
未告知用户的情况下收集个人信息属于违法 超范围收集用户信息存在监管困难
但是,如此精准的用户画像,事实上也是基于我们平时的一举一动、一言一行分析出来的结果。那么,这些累积起来的数据信息、特征标签,是否也是隐私的一部分呢?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,信息被记录收集,又是否已经涉嫌侵犯隐私了呢?
但是这种大数据用户肖像的使用是否涉嫌侵犯隐私?判断一个企业是否获得了非法手机信息的依据,首先是它是否知情,其次是它能否通过这些信息准确定位个人。上海支林律师事务所律师赵占领说:
“有些企业不通知用户就直接收集用户的一些个人信息隐私是违法的。当然,它也涉及到个人信息的判断标准。根据现行法律的规定,个人信息的判断标准是身份识别,身份识别可以直接或间接识别个人身份。”
但赵占领也承认,如今企业“打擦边球”的方式有很多,不一次性收集所有信息,而是“都拼西凑”出用户画像,导致判断和监管都比较困难:
“因为大数据肖像实际上意味着你和他获得的信息越多,他就越有可能准确识别你的真实身份。因此,限制的程度在许多情况下是有争议的,这也导致许多企业在实践中。当他收集信息时,他可能今天收集一些,明天收集一些,或者通过不同的渠道收集一些,而每一部分都不足以直接识别这个人的真实身份,但是当总数足够大时,就有可能识别身份。”
仍有许多案件超出了收集用户个人信息的范围,但很少有人受到处罚,这就要求用户进行举报,优质技术人员进行判断,监管部门进行有效管理。赵占领说:“这种监督是不够的。这可能需要一些技术人员来判断,然后驾驶,而用户自己可能更难。因此,因为你每天都使用大量的软件,收集用户的信息是可能的,但是如果用户有初步的证据,或者它有一定的线索,就有理由怀疑它是某个软件。他可以向监察部门举报,有关部门可以调查,这是没有问题的。”